结合黑脸和白脸的教养和孩子同一阵线而非针锋相对
不管说了多少次、怎么声声催促、威胁利诱、软硬兼施,孩子就是不听话,父母能怎么办呢?罚站、怒骂、自己生闷气、给奖励诱惑他们?备受美国千禧世代父母欢迎、人称“贝琪博士”的临床心理师贝琪.甘迺迪(Becky Kennedy)在 CNN 的专访中为小小孩的父母们解疑。
有趣的是,贝琪博士从“走入父母跟孩子的心中”出发。她指出,父母要先知道,在那样彼此胶着、甚至剑拔弩张的时刻,不管孩子或是父母,心中都还是有一个善意的原因、内心深处仍是个好孩子、好父母。这也是她一出版就进入《纽约时报》与《华尔街日报》畅销榜的新书《如何成为你想当的父母》(Good Inside-A Guide to Become the Parent You Want to Be)中的心法。
她举例,当孩子打人时,父母应该会觉得孩子怎么这么坏吧?但孩子打人是有理由的,可能有需求无法被看到、理解与满足,他们只是用可得的资源、以他们能想得到、做得最好的方式来表达。同时,对孩子吼叫的父母可能会觉得因为自己暴怒,而把事情搞砸了。但事实上,这样的爸妈其实还是很好的父母,只是当时不好受、应该可以换个方式表达而已。
结合黑脸和白脸的教养
那么,该怎么办呢?她提出了结合黑脸跟白脸的做法,一方面是设立明确的界线与严格遵守,另一方面也传递温暖的连结。
例如,当小孩一直想要继续看电视、但是当天已经看了很久、能看电视的时限已经到了时,小孩可能会用吵闹争取继续看下去。此时父母不要生气骂人,也不要屈服,更不要网开一面让小孩预支明天的电视时间,这些做法都会传递错误的讯息。她建议父母可以告诉孩子,为什么不应该再看了?这对他的用意、好处是什么?如果小孩还是不愿意关电视,大人就可以告诉孩子:你不愿意关电视,我就替你关。我知道你想看、很不高兴,你的确可以不高兴。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人的决断,是出于事,不是要宰制小孩的感觉,但小孩也不能用感觉来宰制大人的决定。大人做到了明确设立与遵守界线,但也同理、允许小孩有情绪。贝琪博士认为,在那种烦躁暴烈的时刻,常常会让彼此变得敌对,以吵闹跟处罚收场。但这样能避免双方有“敌对”、谁赢谁输的误解,帮助彼此建立更好的关系,也比较能打动小孩的心。
和孩子同一阵线而非针锋相对
此外,这还能在长期让小孩比较愿意合作,或是提早养成好习惯。试想,如果一直要靠处罚或给点数、贴纸等奖励,才能让孩子听话,那么,到了孩子十四、五岁的时候,这些招数还会管用吗?
贝琪博士还提出了其他的处理方式。例如,换个角度看问题。其实父母们说“孩子不听话”时,常常只是因为小孩不依照大人的要求去做,而不一定是彼此立场针锋相对,或是小孩很不乖。所以父母千万别用“我 v.s. 小孩”的观点来看待情况,而是要用“我跟小孩同一阵线 v.s. 要解决的问题”的角度,跟孩子一起努力来对抗难题。
另外,父母也可以攻心为上,想想孩子当下的原因与感受,然后从小孩的感觉切入,在这样的时候应该用什么方式跟小孩说话。毕竟人不是机器,不会因为被按下某个按键、指令,就能立刻行动。
如果还是很难,她举大人熟悉的例子,教大人换位思考。如果是爸妈的老板要爸妈做什么或不做什么,老板怎么说,爸妈会觉得不高兴,就是要避免对孩子谈话的方式;老板说什么会让父母愿意买单,可能就是爸妈可以说动孩子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