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整理,期中期末考试必备
发表日期:2021-6-24
作者:沈阳家教网 电话:159-4009-3009
4.领导人:玻利瓦尔和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①玻利瓦尔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兼并王公领地;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1)背景(原因):盛行农奴制,封闭落后,工商业发展极其缓慢。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直接原因)(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第3课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③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1868年,倒幕派结束了幕府的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4)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
|
|
|
|
|
|
发明诸多家电(白炽灯泡等),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5、贝多芬(德):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2)消极作用: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1)积极: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局限: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2、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中下层民众不满;群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4)发展军工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1、背景:内阁制定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日本受到经济危机重创。2、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3、行动:制定《国基准则》。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1、东方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2、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2)时间: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3、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1945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4、二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口、财富、环境)。但击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1、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2、背景:美国成为最强军事、经济国家;推行民主制度、自由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侵略性。3、开始标志: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表现)4、发展: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经济表现)3、东西德: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1、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3、影响:美苏敌对发展到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1、经互会: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1)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受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影响。(2)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1、背景:亚非国家取得独立,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3、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4、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2、发展: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3、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1、古巴:卡斯特罗,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巴拿马: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①联合国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②联合国安全理事会 (简称安理会),担负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由 中国 、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2.国际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联合国可以向冲突地区派出军事人员,以恢复或维持和平。联合国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特点: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宗旨: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①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②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2.威胁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恐怖主义等。①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理会,轰炸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中国驻南大使馆遭到北约导弹袭击。②2003年,美国未经过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1.原因:欧盟、日本和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国家或国家联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①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③中国通过 改革开放 ,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④俄罗斯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力求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①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②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有有利地位。①中国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 、包容互鉴 、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②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涉别国内政。③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1、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1、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1、生态问题:温室效应,污染和浪费淡水资源,土地荒漠化,森林乱砍滥伐。(1)表现:人口增长过快,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2)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饥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