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犯错是正常的,家长应正确认识,孩子都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孩子的正确认识,是从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积累而获得的。正面的,来于各方面的教育,来于道理的宣扬、榜样的力量和实践后所得到的肯定和表扬。反面的,除了生活中提供的反面的佐证外,还得于自己犯错误(或不足)的体验。
正和反两方面的经验化成的营养,才让人有了正确的认识,有了对于是和非的判断,有了规定自已言行的准则。从这个角度看,孩子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在于它没能变成“营养”,而成为一种继续危害机体的“毒瘤”。
01正视孩子的错误
我们每个成年人都可回忆一下自己的童年往事,没有“挨过骂”、“受过处分” 的,可能几乎没有,只不过挨骂、受罚的次数不同、程度的轻重有区别。因为,孩子在没有具有正确的判断力、没有自己行为规束力之前,出现一些有意或无意的不符合社会规范要求的行为,是非常正常的。
孩子出点错,是天经地义的。家长要求孩子不出错,百分之百地规范化、正确化,才是不正常的。孩子总会有错的,或者今天,或者明天;或者在学校,或者在家里;或者在学习态度上,或者在宽厚、大方、待人礼貌上……这就是现实。
每个做父母的,都必须正视这个现实,不要以为别人的孩子好乖,从来不做错事,区别只是在于“错”的次数、表现点和程度不同。如果家长处理孩子犯错时不注意方法,还会导致这些区别越来越大。
因此,怎样面对孩子的“错”,怎样处理孩子的“错”,是每个家长必须用实际的、具体的言行回答的问题。人之所以是人,原因之一是他的举措都具有鲜明的目的性,并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定,再决定今后行为的方向。
02分析孩子的错误
批评(或处分)是在孩子有错时运用的一种教育手段,是正面教育的另外-种形式(有的处分,又是一种补救性措施),衡定它的成功或失败,要放在“教育过程”这个范畴来考虑,要以“效果”为唯一检查标准, 而不能将“出发点是好的”穿插于评定标准中。
出发点是好的,而办了坏事,从法律上讲,同样是坏事,只有从道德情感角度看,才可能得到一些同情。因此,不管家长爱子心切,是怎样爱在“严”中,如果批评(或处分)收不到教育人的效果,也同样是失败的,应予以进一步改进。
批评(或处分)的价值在于维护儿童的心理健康,提高认识能力、是非辨别能力以及自觉的自我行为的规束力。通过对具体“错”的分析、认识,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同时领会和感受到家长对他的关切和期望,从家长的“生气”或“痛心”中更深切地感到自己的失误,唤起自我教育的良知,在深深的自责中,将“错”化成一种“营养”,成为一种“反面教材”,使之懂得今后遇到这类问题该怎样对待和处理。
家长对孩子的批评(或处分)后,必然会在孩子身上产生出反反应:有的,真正地为自己的行为自责,并暗自下定决心改正(至于能不能改,又是另一回事,那不单是认识,情感的问题,还有习惯、环境、个性品格交错的综合问题);有的,只因迫于父母威仪,害怕挨打、受罚,只有做出低眉垂眼的样子,甚至还可以挤出几颗泪水,因为他们了解自己的父母,只要有这样的表情,就可畅快“过关”。
在长年的挨骂的经历中,他们已有了一套应对方法,所以,一旦喝令“站好”,他们就可以表现出一整套“受骂”的优秀姿态。对于批评(或处分)过于频繁的孩子,最易出现这种现象。还有一种情况是最为严重的,孩子不仅表面上应付,而且心中还产生反感,稍好点的内心嘀咕,强硬者甚至当即顶嘴。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孩子与家长有情绪对立,产生了情感障碍和逆反心理之后,也可能在家长批评(或处理)失度、失真后突然发生。
显然,只有第一种批评(或处分)效果是理想的,也只有它是成功的;如果批评的效果是第二种,那只能说是一种浪费,家长和孩子双方的浪费,既浪费时间,又浪费精力,做了一件毫无收获的事;如果批评(或处分)落到第三种效果,那只有“悲哀”来形容了。“教育的悲哀”是沉重的,也是一种对施教者的无情嘲讽,不仅没能有教育的收益,反而还为自己增 加了“敌对情绪”:如果孩子的反感演变成逆反行为,更是一处教育的罪过。谁不乐意成功?谁甘愿饱尝失败的痛苦?
03注意批评的原则
(一)批评要准确、如实。世界上有一种苦是最苦的,因为它无法叙说,即使说出来了,也没人理解,没人相信,那就是被误解之苦。再大的痛苦,当说出来,又有人听时,它的苦已减轻了一半。请不要让孩子在自己父母那里,尝到这种化不掉又吐不出的苦。孩子做错事,可能有多种原因,而且他们大多不会先想好了再去做,更多是随性而为,做后也不想,真正“想”的时候,是站在大人面前挨骂时。所以,批评,一定要准确、如实。
因习惯不好乱画作业,就不能说成故意捣乱,更不能引发到没有出息,气死大人;因为好奇心拆开了家里新买的家用电器,造成了也许不小的经济损失,不必咒骂是败家子,甚至是拳脚相加;孩子间说说关于结婚、耍朋友、“犯规话”,并不是意识里有了性犯罪,甚至认为是孩子有意识地想到了哪些成人想的东西;因喜欢别人的新奇玩意私自拿了,或在大人不知道(或不同意)的情况下拿了家中的钱去办了他极想办的事,情节的确严重,但还不能算是道德品质的问题。因此不能说“偷”,甚至称孩子是“小偷”……
(二)批评(或处分)要以保证身心健康为基本出发点。不能将批评(或处分)当作打击孩子的一种手段,处分不能停止孩子的正常活动。比如不给买文具,不给钱参加集体活动,不准上……
家长要严格按照“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规办事,对待孩子千万不可以感情用事,不管孩子出现什么问题都不可以过激的行动乱打孩子。近几年许多省市连续不断出现家长对孩子采取过激处罚,致使孩子死亡的事件。这些血的教训不要再重演了。
(三)批评(或处分)要有多种方法,不要形成“传统",一有错就写检讨,或者打手心、罚写作业等等。
如果真的将孩子当作平等的人看,家长就应当努力让自己的批评有动人的力量,让批评成为一种真正的有价值的教育手段。
写在最后
家长在批评孩子时,应该就这件事的错误以及今后应该注意的地方,进行恰当的分析、引导,最后让孩子选择一个有处分色彩的方式以示不会忘记。家长不要为了自己的发泄,将批评孩子当作一种表达自己情绪的方式。
家长要对孩子表达爱。爱是一种动力性情感。孩子正式把他感受到的爱作为学习、生活和完成任务的动力。家长爱孩子,就要注意惜字如金,不要靠“话题战术”,教育人的语言要掷地有声。批评教育不等于说,“说”也不等于说缺点。批评教育要有营养,让孩子内化为营养来去除犯错误的孩子身上的“毒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