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
9月18日 日军在奉天(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
9月22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日本帝国主义强占满洲事变的决议》,号召东北人民抗日
★1932年
1月28日 日军在上海制造一·二八事变,中国第19路军奋起抵抗
★1933年
1月1日 日军向山海关进攻,中国军队奋起反击,揭开长城抗战的序幕
★1934年
7月15日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和革命军事委员会发表《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宣言》
★1935年
8月中国共产党起草《八一宣言》,号召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2月9日 北平爆发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1936年
12月12日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停止内战、联共抗日
★1937年
7月7日 日本在北平西南的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中国守军奋起抵抗,全国抗战开始
12月13日 日军占领中国南京后,在南京地区进行大规模的烧杀淫掠持续达六周之久,屠杀无辜民众和放下武器的军人达30万人以上
★1938年
5月毛泽东在延安发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 战略问题》
★1939年
12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会议确定华中新四军的战略任务为:向西防御,向东发展,开辟苏北
★1940年
8月20日 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百团大战
★1941年
1月4日至11日 新四军军部在安徽泾县茂林地区遭国民党顽军围攻,皖南事变
12月8日 日军偷袭美国海军在夏威夷的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2年
1月1日 中、苏、美、英等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2月25日 中国组建远征军开赴缅甸,与盟军协同作战
★1943年
1月11日 中美、中英分别签订新约,美、英交还在华租界和废除一系列在华特权
11月22日至26日中、美、英三国首脑在埃及开罗举行会议,发表《开罗宣言》
★1944年
5月11日 中国远征军发起滇西反攻作战
★1945年
7月26日 中、美、英三国发表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8月15日 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
9月2日 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向盟国签署投降书。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
9月9日 中国战区日军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举行
10月25日 中国战区台湾省日军投降仪式在台北举行。台湾回到祖国怀抱
+
考点定位
抗日战争的特点及胜利原因与意义
+
精确解读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伟大的卫国战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正义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一、全民族抗战奠定了中国的大国地位
(1)不平等条约得以废除,取消治外法权,实现关税自主。
(2)参与解决重大国际事务:开罗会议、波斯坦公告。
(3)参与创建战后国际秩序:创建联合国并成为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参与签署《布雷顿森林协议》,成为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创始会员国;参与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成为关贸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
二、民族精神的崛起——全民族抗战
(1)旗帜:以国共两党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地域:真正的全国战争,前线军民抗日,后方全国救亡。
(3)参战:全国各阶级、阶层,工农兵学商各界、各族人民,社会各阶层爱国人士和海外侨胞共同参加。
(4)团结:全国各党派均以民族存亡为重,结束分裂对抗,求同存异,在抗日的基础上团结一致,集中力量争取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
(5)合作:全国军队,包括国民党军队和共产党军队,主力军和游击队,一致抗日,形成了既统一又独立的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两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
(6)基础:广大群众积极参与,使抗日战争有了雄厚的群众基础和力量源泉。
三、抗日战争时期两个战场的区别与联系
四、抗日战争的特点
1.规模大: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的反侵略战争。
2.战略地位(双重性):既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战争。
3.全民性:是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
4.复杂性:两个战场、两条抗战路线并存。国民政府正面战场、片面抗战路线和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全面抗战路线,两个战场相互配合,相互依存。
5.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战场。
6.全局性:中国的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7.以弱胜强:是中国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胜利,是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
五、抗日战争中国取胜的原因
1.组织领导:国共合作,组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两党分别开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敌。
2.民众因素:中国共产党制定全面抗战路线,使抗日战争成为一场真正的人民战争。
3.战略战术:中国共产党制定持久战的战略方针,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和运动战,配合正面战场,最后赢得战争胜利。
4.国际因素:1942年,国际反法西斯阵营正式形成,中国抗战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
。
+
精准剖析
抗日战争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有组织的全民族自卫战争;中共在抗战中起了中流砥柱的作用。具有双重性,既是反法西斯战争,又是民族解放斗争。两个战场并存,相互配合、相互依存的关系一直贯穿始终。
以弱胜强。是中国人民近百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最具持久性。中国是所有反法西斯战场中开始最早、结束最晚的;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易错点拨】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第一次取得反侵略的战争的完全胜利。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首先要对抗日战争的特点、胜利原因及历史意义等方面的熟悉;其次要把抗日战争放在世界史的范畴内思考,主要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的历史能力;最后,要结合中日的关系、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相关内容分析理解。
+
典例呈现
1,1938年4月上旬,日本陆军部在制订武汉会战计划时,原准备由日本华北方面军一部沿平汉线南下,与日本华中方面军夹击武汉。后考虑到华北地区八路军频繁出击而导致“治安不良”,难以抽出兵力,从而放弃了沿平汉线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这说明
A. 日军全面侵华初期计划不够周密
B. 敌后成场由此成为日军进攻重点
C. 世界战局变动影响了日军侵华方针
D. 中共抗战给予正面战场战略支持
【答案】D
【解析】
试题解析:日军由于受到华北地区八路军的掣肘,抽出兵力,放弃了南下参加武汉会战计划,说明中共军队对于正面战场极大支持,故D正确;材料体现出日本计划是周密的,故A错误;此时正面战场是主要进攻方向,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世界战局的影响,故C错误
+
举一反三
1,《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除有卖国行为的、经政府缉办的、经军法或法院判决剥夺公权尚未恢复的、有精神病的人外,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强调“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此规定反映了
A. 中日民族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B. 中共在着手构建民主联合政府
C. 中共贯彻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D. 敌后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性质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陕甘宁边区存在的时候是红军长征之后,由题干中的“均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和“工农有选举权了,但并不歧视地主、资本家”可知,陕甘宁边区规定工、农、地主和资本家都拥有平等的民主权力,这是为了调动这些阶层参加抗日的积极性,故选C;A中的“开始”不符合题意,B不符合抗日的时代特征,D不符合题干中的“不歧视地主、资本家”,故排除ABD。
2,1938年1月31日,是全国抗战爆发后的第一个春节,卫立煌以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身份,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并观看了八路军西北战地服务团演出了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该材料可以论证
A. 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 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C. 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
D. 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从材料中的时间,“1938年1月31日”,可知国共第二次合作已经开始,作为国民党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的卫立煌从临汾的战区总部专程到山西省洪洞县八路军总部给朱德总司令拜年,说明了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故B正确;根据所学知识,1937年9月23日,蒋介石发表了关于国共合作的谈话,承认了中共的合法地位,标志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故A排除;敌后战场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是在抗战中后期,故C排除;D项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蓬勃开展与材料无关,故D排除
3,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同日本侵略者进行了22次正面战场的大会战。其中一场会战,虽然最终中国军队败退,但是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这场会战指的是
A. 淞沪会战
B. 太原会战
C. 徐州会战
D. 武汉会战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材料“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的武汉会战使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
点睛:解题的关键信息是材料“大量消耗了日本的人力财力,争取到时间把工业迁入西南和西北地区,抗日战争自此进入相持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