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沈阳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成功案例 > 正文

文言文·画论与文论

发表日期:2020-12-17 作者:沈阳家教网 电话:159-4009-3009

【知识点】

掌握文论和画论常见的观点:

为艺术而艺术

为功利性目的而艺术:教化、功名等

2、掌握文章谈到的具体的艺术方法

3、议论文中的类比、对比

 

一、画论

【例一】

书黄子久画后

①王君乔年,得子久之画而疑之,曰:“是未必真出之子久也。”反复观者累日。夫使其不佳耶,虽子久何益?使其果佳耶,而犹疑非之久,则是徇名而阻天下以无齐善①也。王君方为画,而徇名以阻善,其可乎?譬如《古诗十九首》,相传枚乘作,而说者往往以为不然。人苦不知诗耳,苟知诗,亦熟诵之而已,安用穷其果乘耶?否耶?王君乃豁然喜。

    ②余则有感于子久之画也。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子久以画名,其所以得传固有说。子久,常熟人,去大海九十里,焉知其不常登蜃楼以观日,习潮音而听涛涌,而后以其灵奇恍惚之况寓之于画耶?司马子长作《史记》,必先游览天下。书画之道未必不与此通也。且子久既以画名矣,而乃自号曰“大痴”。痴则不画,画则不痴,二者果可兼乎?以是知子久之画,又必其有无饥无渴、齐毁齐誉②之性情寓其中,而后进乎技也。

③呜呼!天下容③有习且熟于其真,而举而为之,常不得其似者,未有望而摹其似,而有所得者也。画何独不然?王君怃然有间,俯首而屈其指曰:“诺!吾春必往观山水焉,子其识之。”时庚寅十二月望后七日也。

【注释】①无齐善:不可能有同样杰出的作品。②无饥无渴、齐毁齐誉:不逐利禄,不计毁誉。③容:或许。1.作者认为王乔年怀疑画作真实性的做法是□□□□。(1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学习创作绘画要像黄子久、司马迁那样深入观察自然和体验生活。

B世人相传《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但是作者否认了这个说法。

C如果作品本身艺术水平不高,那么即使是名家作品也没有什么价值。

D黄子久精湛的画艺源自他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别人褒贬的良好心态。

3.第①段中描述了王乔年 “得子久之画”以后从“疑之”到“豁然喜”的心理过程。请分别指出其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疑之:                                                            

2)豁然喜:                                                          

4.第②段以黄子久观日听涛、司马迁游览天下两例作为论据证明“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5.作者交代王乔年“吾春必往观山水焉”的用意是什么?(4分)

                                                                          

 

【例二】

书蒲永昇画后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日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22.作者称赞蒲永昇画中表现出来的神理的“活水”,而贬斥董羽、戚文秀所画毫无神韵的“死水”,阐明了作画要            1分)

23.文中“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这一句的大意是:

 

 

24.与蒲永昇等能画出活水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2分)…………………………(   

A.随物赋形            B.尽水之变

C.嗜酒放浪            D.性与画会

25.有人说,本文虽属画评,却能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用文中例子加以说明。(3分)

 

 

26.本文叙议结合。苏轼的《石钟山记》也有类似写法,请简要说明。(4分)

 

 

 

 

【例三】

学画花者,以一株置深坑中,临其上而瞰之,则花之四面得矣。学画竹者,取一枝,因月夜照其影于素壁之上,则竹之真形出矣。学画山水,何以异此?盖如神游物象,身即烟霞,则意度自见。

真山水之川谷,远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浅。真山水之岩石,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画见大象,不为斩刻之形,则云气之态度活矣。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泊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气象正矣。

春山烟云联绵,人欣欣;夏山嘉木繁阴,人坦坦;秋山明净摇落,人肃肃;冬山昏霾翳塞,人寂寂。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如真在此山中,此画之景外意也。

(节选自唐寅《六如画谱》)

21、请写出高中课本中张大千写的有关绘画的文章名《 》。1分)

22何以异此中的指代 。(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23、以下对如神游物象,身即烟霞,则意度自见。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就好像神仙游览万象,身临其境在烟霞中,那么山水画意自然呈现出来了。

B.就好像神仙游览万象,自身化为烟霞,那么山水的亦真亦幻的自然呈现出来了。

C.就好像在物象之内神游,亲身站在山水之前,那么山水的风格自然呈现出来了。

D.就好像在物象之内神游,亲身站在山水之前,那么心中的画意自然呈现出来了。

24、作者认为画山水如何才能使云气之态度活烟岚之气象正

(用原文回答)(2分)

25、选文写了三次四时不同,是否罗嗦重复呢?请简要说明理由。(4分)

 

 

 

 

二、文论:

【例一】

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⑵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选自《文心雕龙》

1.“盖风雅之兴”的“风雅”借指《_________》,我们曾学过其中的________。(写篇名)(2分)

2. 作者在文中一方面批评了“诸子之徒”“______”的错误做法,一方面提出了“____”的正确做法。(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3. “桃李不言而成蹊”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男子树兰而不芳” 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 对“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何况文章,表述志向才是根本。如果说的话和志向相反,写出的文章还可信吗?

B. 何况文章,叙述理想是根本。如果语言和理想不一致,文章还有什么价值呢?

C. 何况文章,以表达中心为根本。如果叙述的语言和要表达的中心相反,文章还有征

集的必要吗?

D. 何况文章,以言志抒情为根本。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令人信服?

5.?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情”与“文”关系的认识。(5分)

 

 

【例二】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①,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②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节选  

    [注]①轨躅:车的辙迹。②体裁,指文风,下文“制裁”与此同。

22.(2分)作者把写文章比作骑马,其中的“放意”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的话回答)

23.(2分)概述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24.(3分)对“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不做精致细密的润色。

  C.只是文章中文字的点缀修饰过于简约朴素,未能做到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写文章时点缀修饰粗疏简陋,不能写出精致细密的文章。·

25.(2分)联系全文,概括作者的为文之道。

                                                                            

26.(4分)文中说“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主张恰与作者为文之道契合。请以高中所学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例,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体现“改革体裁”的。

                                                                              

                                                                              

                                                                               

 

 

 

【作业】

古大将之才,类出天授。然其临敌制胜也,要皆先识兵势虚实,而以避实击虚为百战百胜之法。文士家作文,亦何独不然?盖意乘间则巧,笔翻空则奇,局逆振则险,词旁搜曲引则畅。虽古今名作如林,亦断无攻坚摭实硬铺直写而其文得佳者。故一题到手,必静相其神理所起止。由实字勘到虚字,更由有字句处勘到无字句处。既入其中,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及其取于心而注于手也,务于他人所数十百言未尽者,予以数言了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有数十百言在其笔下。又于他人数言可了者,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及其幅穷墨止,反觉纸上不多一字。如是又何虑文之不理明辞达、神完气足也哉!此则所谓避实击虚之法也。大将军得之以用兵,文人得之以作文,纵横天下,有余力矣。
22.作者以兵家术语口口口口来阐述为文之道。(2分)
23.根据文意,“笔奇”(“笔翻空则奇”)、“词畅”(“词旁搜曲引则畅”)的含义是(4分)
                                       

 24.对“复周索之上下四旁焉,而题无余蕴矣”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对于其中所含意蕴就可以一览无余。
    B.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可以充分开掘其中的意蕴。
    C.反复围绕文题广泛搜集材料,就可以发现原先的题目缺乏深刻的意蕴。
    D.反复围绕文题全面地思考将要涉及的内容,就会发现原先的题目不够含蓄。
25.本文阐述了有关写作的                  两个方面。(2分)
26.文中先说“予以数言了之”,后说“予更以数十百言,排荡摇曳而出之”,两者并不矛盾,请说说理由。(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