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沈阳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成功案例 > 正文

高中语文 语文辅导讲义 文言文•画论与文论

发表日期:2020-10-10 作者:沈阳家教网 电话:微信号jiake7888

【知识点】

1、    掌握文论和画论常见的观点:

为艺术而艺术

为功利性目的而艺术:教化、功名等

2、掌握文章谈到的具体的艺术方法

3、议论文中的类比、对比

 

一、画论

【例一】

书黄子久画后

①王君乔年,得子久之画而疑之,曰:“是未必真出之子久也。”反复观者累日。夫使其不佳耶,虽子久何益?使其果佳耶,而犹疑非之久,则是徇名而阻天下以无齐善①也。王君方为画,而徇名以阻善,其可乎?譬如《古诗十九首》,相传枚乘作,而说者往往以为不然。人苦不知诗耳,苟知诗,亦熟诵之而已,安用穷其果乘耶?否耶?王君乃豁然喜。

   ②余则有感于子久之画也。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子久以画名,其所以得传固有说。子久,常熟人,去大海九十里,焉知其不常登蜃楼以观日,习潮音而听涛涌,而后以其灵奇恍惚之况寓之于画耶?司马子长作《史记》,必先游览天下。书画之道未必不与此通也。且子久既以画名矣,而乃自号曰“大痴”。痴则不画,画则不痴,二者果可兼乎?以是知子久之画,又必其有无饥无渴、齐毁齐誉②之性情寓其中,而后进乎技也。

③呜呼!天下容③有习且熟于其真,而举而为之,常不得其似者,未有望而摹其似,而有所得者也。画何独不然?王君怃然有间,俯首而屈其指曰:“诺!吾春必往观山水焉,子其识之。”时庚寅十二月望后七日也。

【注释】①无齐善:不可能有同样杰出的作品。②无饥无渴、齐毁齐誉:不逐利禄,不计毁誉。③容:或许。

 

1.作者认为王乔年怀疑画作真实性的做法是□□□□。(1分)

2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

A学习创作绘画要像黄子久、司马迁那样深入观察自然和体验生活。

B世人相传《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但是作者否认了这个说法。

C如果作品本身艺术水平不高,那么即使是名家作品也没有什么价值。

D黄子久精湛的画艺源自他不追名逐利,不计较别人褒贬的良好心态。

3.第①段中描述了王乔年 “得子久之画”以后从“疑之”到“豁然喜”的心理过程。请分别指出其原因(用自己的话回答)。(4分)

1)疑之:                                                           

2)豁然喜:                                                          

4.第②段以黄子久观日听涛、司马迁游览天下两例作为论据证明“                                                 ”。(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5.作者交代王乔年“吾春必往观山水焉”的用意是什么?(4分)

                                                                         

 

22.(1分)徇名阻善

23.(2分)B【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否认《古诗十九首》是枚乘所作的观点,他只是认为没有必要深究《古诗十九首》是否枚乘所作——虽然事实上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古诗十九首》确实不是枚乘的作品】

24.疑之:得到黄子久的画作,但是不能确定其真伪。(2分)

豁然喜:明白了画作的价值取决于它的艺术水平而不取决于作者是谁的道理。(2分)

25.天下之道,未有见之不真、蓄之不厚,而可以苟为之者。(2分)

26.呼应第2段内容,使结构完整(2分);以王乔年的实际行动印证本文阐述道理的正确性(2分)。(4分)

 

附录:《书黄子久画后》补充资料

选自《侯方域散文选集》,有删节。

《书黄子久画后》主要谈了两个问题:一是艺术作品的价值取决于作品本身的魅力,而不取决于作者是否名家。二是艺术创作的成就来自作者对艺术的挚爱和追求,来自他对自然和生活的体悟,以及与表现对象融和无间、沛然合一的良好艺术心灵。

方为画:刚开始学习作画。

举而为之:提笔摹绘。举:举笔。

怃然:茫然自失的样子。

有间:一阵子,一会儿。

识:记。

【例二】

书蒲永昇画后

古今画水,多作平远细皱,其善者不过能为波头起伏,使人至以手扪之,谓有洼隆,以为至妙矣。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

  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其后蜀人黄筌、孙知微皆得其笔法。始,知微欲于大慈寺寿宁院壁作湖滩水石四堵,营度经岁,终不肯下笔。一日,仓皇入寺,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知微既死,笔法中绝五十余年。

 近岁成都人蒲永升,嗜酒放浪,性与画会,始作活水,得二孙本意,自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流,皆不及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升辄嘻笑舍去。遇其欲画,不择贵贱,顷刻而成。尝与余临寿宁院水,作二十四幅,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永升今老矣,画亦难得,而世之识真者亦少。如往日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或传宝之。如董、戚之流,可谓死水,未可与永升同年而语也。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22.作者称赞蒲永昇画中表现出来的神理的“活水”,而贬斥董羽、戚文秀所画毫无神韵的“死水”,阐明了作画要 重神韵而轻形似的艺术观点。    1分)

(修饰的中心词是“艺术观点”!)

23.文中“然其品格,特与印板水纸争工拙于毫厘间耳”这一句的大意是:

形似的作品()(1),只不过让人产生一些视觉上的错觉,画技和工匠们的印板水纹纸相差无几(1)。(2分)

24.与蒲永昇等能画出活水的原因,无关的一项是(2分)…………………………( C

A.随物赋形            B.尽水之变

C.嗜酒放浪            D.性与画会

25.有人说,本文虽属画评,却能把人和物写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你同意这样的说法吗?请用文中例子加以说明。(3分)

同意。

A.比喻。“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B.对比。称赞蒲永昇画中表现出来的“活水”,而贬斥董羽、戚文秀所画毫无神韵的“死水”。

C.神态、动作的描写。“索笔墨甚急,奋袂如风,须臾而成,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王公富人或以势力使之,永昇辄嘻笑舍去。”

26.本文叙议结合。苏轼的《石钟山记》也有类似写法,请简要说明。(4分)

在《石钟山记》中,作者先记叙了自己在夜里实地考察石钟山,得以探明其命名由来的经过,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探明石钟山得名由来的感想:事不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表明写作意图(2)。记游印证议论,议论统领记游,叙议结合(2)

 

译文:以前人画水,多用平远细皱来表现水,其中的好手也只不过能够画出波浪起伏,让别人击节赞叹,认为已经是至佳境界.但这种画法,也只能与印刷刻板的画来比较细微的差距.

到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别出新裁,画奔流湍急的巨浪,与山石共曲直,随水流过的物事的形态而变化自身的形态,号称神逸.之后.蜀人(四川)黄筌、孙知微都领会了孙位的笔法。一开始,孙知微想在大慈寺寿宁院墙上作一幅湖滩水石画,揣度思考几年都没有下笔。有一天,仓皇入寺,急要来了笔墨,飞快如风地下笔,片刻成画。画中的水呈现跳跃奔泻的姿态,气势汹汹几乎可以冲破屋子。孙知微死后,他的笔法绝迹了五十多年。

近年(对苏轼而言)成都人蒲永升,爱喝酒,放浪,生性爱画亦适合作画,从他开始才又有了与孙位、孙知微笔法神韵的活水之作。黄居寀兄弟、李怀衮之类,都比不上他。有王孙富人凭权势让他作画,永升便嘻笑辞去.到他想画的时候,不管贵贱,顷刻便会画好.曾经在余临寿宁院水,画二十四幅水画,每到夏天挂在高堂白墙上,会感觉到阴风袭人,毛发都会竖起来。永升现在老了,难得有画,世上懂画识画的人也少。像往日董羽、近日常州戚氏画水,世人有的把它们当做传宝。但像董、戚之类的人,可算死水,不可和永升同日而语。元丰三年十二月十八日夜,在黄州临皋亭西斋戏书

 

二、文论:

【例一】

⑴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文;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何以明其然?盖风雅之兴,志思蓄愤,而吟咏情性,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诸子之徒,心非郁陶,苟驰夸饰,鬻声钓世,此为文而造情也。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而后之作者,采滥忽真,远弃风雅,近师辞赋;故体情之制日疏,逐文之篇愈盛。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心缠几务,而虚述人外。真宰弗存,翩其反矣。

⑵夫桃李不言而成蹊,有实存也;男子树兰而不芳,无其情也。夫以草木之微,依情待实;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

                                                             选自《文心雕龙》

1.“盖风雅之兴”的“风雅”借指《_________》,我们曾学过其中的________。(写篇名)(2分)

2. 作者在文中一方面批评了“诸子之徒”“______”的错误做法,一方面提出了“____”的正确做法。(用文中语句回答)(2分)

3. “桃李不言而成蹊”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男子树兰而不芳”在文中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4分)

4. 对“况乎文章,述志为本,言与志反,文岂足征”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 何况文章,表述志向才是根本。如果说的话和志向相反,写出的文章还可信吗?

B. 何况文章,叙述理想是根本。如果语言和理想不一致,文章还有什么价值呢?

C. 何况文章,以表达中心为根本。如果叙述的语言和要表达的中心相反,文章还有征

集的必要吗?

D. 何况文章,以言志抒情为根本。如果文辞和情志相反,文章怎能令人信服?

5.?请结合具体作品谈谈你对“情”与“文”关系的认识。(5分)

 

22、诗经(1分),《伐檀》、《采薇》《蒹葭》、《硕鼠》等(1分)   

23、为文而造情(1分)   为情而造文(1分)

24、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自会受到读者的青睐(2分);感情虚假的作品没有感染力(2分)

25D2分)   

26、评分点:篇名(1分)展开分析(3分)(举一篇文章即可,适当展开,点评到位)

例:陶渊明的《饮酒》:诗人厌恶世俗官场,渴望回归自然,借田园诗展示自己的人生志趣――返璞

归真,超尘脱俗,与大自然融为一体。让我们看到诗人淡泊名利的高尚品德。因此好的作品应该

以抒情述志为本,表现真实感情,是为了抒发感情而创作作品,而不是片面追求词藻华丽,“情”

与“文”应该有机结合。(《项脊轩志》、《荷塘月色》、《世间最美的坟墓》等一些文质兼美的诗文,

都能作为例子加以佐证)

译文:从前《诗经》的作者所写的诗歌,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成的;后代辞赋家所写的作品,则是为了写作而捏造出情感来的。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因为像《诗经》中《国风》、《小雅》等篇的产生,就是由于作者内心充满了忧愤,才通过诗歌来表达这种感情,用以规劝当时的执政者:这就是为了表达思想情感而写文章的。后来的辞赋家们,本来心里没有什么愁思哀感,却勉强夸大其辞,沽名钓誉:这就是为了写文章而捏造情感。为了表达情感而写出的文章,一般都能做到文辞精练而内容真实;仅仅为了写作而勉强写成的文章,就往往是过分华丽而内容杂乱空泛。但是后代的作家,大都爱好虚华而轻视真实,抛弃古代的《诗经》,而向辞赋学习。于是,抒写情志的作品日渐稀少,仅仅追求文采的作品越来越多。有的人内心里深深怀念着高官厚禄,却满口歌颂着山林的隐居生活;有的人骨子里对人间名利关心之至,却虚情假意地来抒发尘世之外的情趣。既没有真实心情,文章就只有相反的描写了。

古人曾说:桃树李树不用开口,就有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在树下走出路来。那是因为树上有果实的原故。古书上又曾说过:男子种的兰花即使好看,却没有香味。那是因为男子缺乏真诚细致的感情。像花草树木这样微小的东西还要依靠情感,凭借着果实;何况人们写作文章,那就更应该以抒写情志为根本。如果作家所写的和自己的情感不一致,这种作品又有什么意义呢?

 

【例二】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①,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②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节选  

    []①轨躅:车的辙迹。②体裁,指文风,下文“制裁”与此同。

22(2)作者把写文章比作骑马,其中的“放意”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的话回答)

23(2)概述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24(3)对“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不做精致细密的润色。

  C.只是文章中文字的点缀修饰过于简约朴素,未能做到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写文章时点缀修饰粗疏简陋,不能写出精致细密的文章。·

25(2)联系全文,概括作者的为文之道。

                                                                           

26(4)文中说“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主张恰与作者为文之道契合。请以高中所学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例,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体现“改革体裁”的。

                                                                              

                                                                              

                                                                              

22(2)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

23(2)(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章中理致、气调、事义、华丽四者并重,但各有特点又互有轻重,并强调它们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24(3)A

25(2)写文章要以古代的文风为根本,强调思想情趣,并以今人的文辞润色等形式方面作补充

26(4)(能结合本文观点1分,举例(篇名)1分,具体说明1分,语言1)

参考译文:

    大凡写文章,就如同人骑着骏马,虽然有飘逸之气,但要用马嚼子和缰绳控制它,不能放任自流,不守规则,一味地纵意前行而坠入沟壑。

    文章应当以思想情趣为心肾,以气韵才调为筋骨,以所用的材料为皮肤,以华荚的辞藻为服饰。如今世代相承的文风,弃本求末,大都多过于浮艳。文辞与义理相争,文辞过于讲究而掩盖了义理;叙事与才调相争,叙事烦琐,损害了才调。放任自流的肆意放纵,忘记了文章的本旨,穿凿附会的,东修西补,文意还是不通。时世习俗如此,怎么能独自违背呢?只是(对这样的现象)一定不能不以为意,不能过分追求罢了。务必要有一位才华横溢、。有崇高声誉的人,来改变这种文风,这实在是我所期望的。

    古人的文章:气势宏大,才气飘逸,体裁风格,与现在差别很大;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大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现在的文章音律和谐华丽,词句工整,避讳精到,大大超过了古人。应该以古文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今人的文辞格调作补充。必须两者并存,不可偏废。

 【例二】

凡为文章,犹人乘骐骥,虽有逸气,当以衔勒制之,勿使流乱轨躅①,放意填坑岸也。

文章当以理致为心肾,气调为筋骨,事义为皮肤,华丽为冠冕。今世相承,趋末弃本,率多浮艳。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放逸者流宕而忘归,穿凿者补缀而不足。时俗如此,安能独违?但务去泰去甚耳。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②者,实吾所希。

    古人之文,宏材逸气,体度风格,去今实远;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今世音律谐靡,章句偶对,讳避精详,贤于往昔多矣。宜以古之制裁为本,今之辞调为末,并须两存,不可偏弃也。

    [南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节选  

    []①轨躅:车的辙迹。②体裁,指文风,下文“制裁”与此同。

22(2)作者把写文章比作骑马,其中的“放意”具体表现为                      

                                                         (用文中的话回答)

23(2)概述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24(3)对“但缉缀疏朴,未为密致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太讲究,不做精致细密的润色。

  C.只是文章中文字的点缀修饰过于简约朴素,未能做到精致细密。

  D.但古人在写文章时点缀修饰粗疏简陋,不能写出精致细密的文章。·

25(2)联系全文,概括作者的为文之道。

                                                                           

26(4)文中说“必有盛才重誉,改革体裁者,实吾所希”,唐代“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倡导古文运动,其主张恰与作者为文之道契合。请以高中所学唐宋八大家的散文为例,具体说说文章是怎样体现“改革体裁”的。

                                                                              

                                                                              

                                                                              

22(2)辞与理竞,辞胜而理伏;事与才争,事繁而才损

23(2)(用比喻、排比)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文章中理致、气调、事义、华丽四者并重,但各有特点又互有轻重,并强调它们在文章中的重要性

24(3)A

25(2)写文章要以古代的文风为根本,强调思想情趣,并以今人的文辞润色等形式方面作补充

26(4)(能结合本文观点1分,举例(篇名)1分,具体说明1分,语言1)

参考译文:

    大凡写文章,就如同人骑着骏马,虽然有飘逸之气,但要用马嚼子和缰绳控制它,不能放任自流,不守规则,一味地纵意前行而坠入沟壑。

    文章应当以思想情趣为心肾,以气韵才调为筋骨,以所用的材料为皮肤,以华荚的辞藻为服饰。如今世代相承的文风,弃本求末,大都多过于浮艳。文辞与义理相争,文辞过于讲究而掩盖了义理;叙事与才调相争,叙事烦琐,损害了才调。放任自流的肆意放纵,忘记了文章的本旨,穿凿附会的,东修西补,文意还是不通。时世习俗如此,怎么能独自违背呢?只是(对这样的现象)一定不能不以为意,不能过分追求罢了。务必要有一位才华横溢、。有崇高声誉的人,来改变这种文风,这实在是我所期望的。

    古人的文章:气势宏大,才气飘逸,体裁风格,与现在差别很大;只是文章在文字组织、结构安排等方面不大讲究,显得不够精致细密。现在的文章音律和谐华丽,词句工整,避讳精到,大大超过了古人。应该以古文的体制格调为根本,以今人的文辞格调作补充。必须两者并存,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