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山 与 水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⑴我常想,山比水更深奥抑或水比山更辽阔?是哪一个参访河山的古人,在踏破芒鞋之后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成了古往今来,登临山水者的箴言。 ⑵山之仁,在于容纳参天古木,亦拥抱任何一株愿意驻足的小草;既允许夜半狼嗷、空穴虎啸,又愿意开放枝叶,招待流浪的嘶蝉、迷路的啼鸟。山愿意合抱,让雨水注成湖泊;也愿意裂身,让瀑布发声。山裸露在天空之下,任凭雷劈雨打;也忍住干旱季节不知从何而来的火燎。山仍然沉默,像一位仁者在希望与幻灭共生的人世上闭目养神。 ⑶水的流动多么像智慧之路。水从来不眷恋过往,流动是它唯一的宿命。水有时候回旋于礁石,思索如何绕身而过,轻轻地扬弃河道上的顽石,既不争辩,也毋庸和解,只派一片青苔教导它们水的意蕴。至于飘落在水面的柳絮花片,水愿意负载它们,做它们的足,在流程里教导它们:凡是离乡背井追寻更广阔天地者必定永远是个孤独者。水不曾允许它们在河面上发芽,遂在中途慷慨地收留它们腐朽的体肤。智者不宜耽溺,不宜收藏过多的身外之物。水草不断招摇、鱼群愿意繁殖以丰富水的仓廪,但水哉水哉,流动是唯一的命运,纯粹的命运。 ⑷水比山深谙随势应变的道理,暴雨只会充实它的力量,至于火,从来没有一场火在水面上进行。水只是它自己,千江与万川同一宿命,朝着真理的海洋奔赴,为了呼应更辽阔的海洋的召唤,为了寻求更深沉的智慧。 ⑸两岸桃李,是挥泪的宫女;那河腹的游鱼只是一群企图牵住水的袖子的童子,水回答它们,这一别就是永远了。 ⑹山与水的对话,回响在天地之间。像两位久未谋面却又不曾相忘的故友,一路循声对答。 ⑺“为何你总是赶路;难道万顷田地不值得你献身?一塘肥鱼不值得你孕育?你口口声声要与海洋会合,如果千江万川不汇聚为海,这世上的生灵岂不拥有更宽广的土地,锄出他们的家园,种植他们的米粟?”山问。 ⑻“我岂能成全短暂的荣华?如果千江万川耽溺于小小的宅舍,在草树鱼粮之中慢慢耗尽血脉,谁来成全沧海?我多希望微笑永远停留在渔民脸上,但我更愿意海洋给他们生死的启示。”水答。 ⑼“那么,我是你的反面了。生之短暂是你我都知道的,我担忧狂啸的浪头席卷一切,把短暂生命里仅有的欢乐吞没。因此,我愿意永远固守在此,至少这世上有一座高山是狂涛追赶不到的,人类可以携带妻儿到我的怀抱里躲避;我预先准备柴薪与蔬果,让他们取火升烟。所有受苦的人看到烟,可以前来分食。如果,你执意以死亡惊吓他们,我亦执意张起绿荫,让他们在此成家、繁衍,以生命连接生命,以人造人,永远抵御你的偷袭!” ⑽“你岂能抵挡无垠之海?如果再有一群愚公,愿意子子孙孙荷锄移山,拿你来填平海洋。就算你镇住了海,而你原来的位置也变成了海。这世上,有多少繁荣的山,便有多少幻灭之海;有多少生的贪爱,便有多少死之恐惧。你我岂是为敌的,我们一动一静,一实一虚,无非为了等待一个真正认识我们的人,他站在你的巅峰吟诵水的歌谣,他坐在我的河畔,默读山的倒影。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 ⑾山仍然盘坐,为了拥抱;水仍然奔赴,为了幻灭。仁者以身为泥,种植希望;智者只是冷冷地观照。当死亡袭击生灵,肉身还给山,而眸底的泪属于水。 ⑿山水的对话在冰封的寒冬里沉默了。却有一名穿蓑戴笠的老人,走入山林,劈枝削叶,抖落一树雪花。他削成钓竿,以竿为杖,踏着银白的雪径来到江畔。江面浮着薄冰…… ⒀钓叟朝无垠的江面,抛出不丝之竿,在冥冥的冰雪地,在这一刻,他只为了问安,用山的管弦问候水的歌喉。 1、下列一组关于“山”、“水”的名句,对其作者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的作者是李白。 B.“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的作者是杨万里。 C.“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的作者是王之涣。 D.“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的作者是王维。 2、第⑸段写“两岸桃李”、“河腹的游鱼”目的是 3、第⑽段说“他能自你的多情中谛听我,从我的无情里注释你啊!”从上下文看,“多情”表现在 ; “无情”表现在 。 4、本文的语言颇具特色,请就本文语言表达的某一特点,写一段赏析性文字。(80字左右) 1、D(应该是孟浩然) 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5——10题。(20分) 北 大 人 的 精 气 神 儿 ⑴在过去的几年间,我编撰并出版了三种有关北大的书籍(《北大旧事》、《老北大的故事》和《北大精神及其他》),因而被热心的读者想当然地看作“校史专家”。对此,我从来都是敬谢不敏。原因是,我之谈论北大,纯属“业余爱好”。大概是出于对日渐强大且无所不在的“专业化倾向”所带来的弊病心存疑虑,我更愿意像五四新文化人那样,持“爱美”的心态发言与著述。不想将自己的思路与职责定位为“宣传北大”,而是既引以为傲,又保留自我反省乃至批评的权利与义务。当然,也不无将北大作为思考当下中国教育及思想文化状态切入点的意味。若如是,与因职责所在只能“扬长避短”的校史专家不可同日而语。话一出口,马上意识到,这种既喜欢谈论“老北大的故事”,又保持一定距离,以便于反省与质疑,其实正是北大人的共同特征。 ⑵在我就学或访问过的众多国内外大学中,对母校有强烈认同感的,比比皆是;但像北大师生那样,喜欢借谈论校史上的奇人逸事寄托情怀的,却不多见。北大最值得骄傲的,并非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用数字或图像表达出来的图书仪器、校园风光、获奖项目、著名学者等,而是流传在口耳间、充溢在空气中、落实在行动上的“北大精神”。至于什么是“北大精神”,历来众说纷纭,最表面的一点是,北大人推崇个性与气质,在专业成就之外,颇有刻意追求“特立独行”的倾向。这既是其优势所在,也留下不小的隐患———起码容易给人“不合群”的印象。 ⑶面对众多有关北大人“眼高手低”的讥评,我从不申辩,因这大致符合事实,但又不便“有则改之”。“心高气傲”与“志向远大”,其实很难截然分清。锉钝了北大人的锋芒,你还能指望其“铁肩担道义”?抑制了北大人的狂放,又哪来科学研究中不时突发的奇思妙想?任何一所正规的大学,都需要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稳定的教学秩序;但不是每所大学都能像北大一样,容许甚至欣赏才华横溢因而可能桀骜不逊的学生。谁都知道,无规矩不成方圆;可一旦有了规矩,必定对个人志趣与才情造成某种压抑。如何在规矩与个性间保持某种“必要的张力”,让处于成长期的大学生既感觉如鱼得水,又不至于误入歧途,对于教育家来说,是个极为棘手的难题。在我看来,理想的大学应该是为中才设立规则,为天才预留空间。不因追求管理方便而“一刀切”,也不因标准化教学而“取长补短”,让不同性格与才情的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表现,需要名师之襟怀坦荡,更需要作为整体精神氛围的“兼容并包”。这种山高水长任其发展的境界,在我有限的视野里,北大庶几近之。 ⑷北大百年校庆时,我说过一句颇有影响的“大话”———北大目前不是、而且短期内也不可能成为世界一流大学;但北大在人类文明史上所发挥的作用,却又是不少世界一流大学所难以比拟的。这是因为,北大伴随着一个东方古国的崛起而崛起,深深地介入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这一历史进程。对于以培养人才为主要职责的大学来说,在思想文化乃至政治领域里如此大显身手,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而形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北大传统,以及显得有些“不切实际”的远大志向,在我看来,不应该随着时间流逝而完全失落。 ⑸我是博士生阶段方才进入燕园的,初次听到北大人常挂在嘴边的“我们北大”如何如何,感觉很不舒服。久而久之,我逐渐体会出朝气蓬勃的学弟学妹们说这句话时,更多的是一种继往开来的抱负,而非居高临下的排他。我甚至变得喜欢起北大学生这种“不知天高地厚”的傲气来。试想想,天底下还有什么地方,比大学校园与青春年华更适合于写诗与做梦?而没有了梦想与诗,这世界将是何等乏味! ⑹认同灵动变幻的“北大精神”,但不迷信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权威,这是北大人有信仰而又多怀疑的原因。北大百年庆典时,曾有不少记者希望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北大精神”。面对此类热切的追问,我从来都是答非所问,转而介绍起“北大精神”是如何被一代代北大人所建构起来的。不承认北大精神可以“一言以蔽之”,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而且,北大必须自我革新,北大传统不应凝固不变,北大精神更有赖于一代代北大人的呵护、承传与发展。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我认同乃至赞许年轻学子谈论“我们北大”时得意的神情———那与其说是夸耀,不如说是承担。 ⑺比起波光潋滟的未名湖、古朴庄严的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我更看好北大人的自尊与自信。踏进燕园,你很容易为这种有历史感因而显得深沉、有现实关怀因而显得生动的“少年气象”所感动。更为难得的是,这种“少年气象”,既属于稚气未脱的本科生,也属于白发 5、第⑴段中作者对被称为“校史专家”敬谢不敏的原因是 6、概述文中所提及的“北大精神” 7、第⑶段中提到北大的“兼容并包”可以用这样一句名言诠释 8、第⑺段中的“少年气象”是指 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错误的两项是( )( ) A.作者对概括北大精神的要求答非所问是因为北大精神其实蕴涵着一种古老的思路:大象无形。 B.文中提到“北大那些看得见摸得着,可用数字或图像表达出来的图书仪器、校园风光、获奖项目、著名学者”与提到“未名湖、博雅塔,以及近年崛起的百年纪念讲堂和理科楼群等有形景观”的作用是一样的。 C.北大的兼容并包一定程度上也体现在允许甚至欣赏才华横溢但是桀骜不驯的学生。 D.面对众多有关北大人“眼高手低”的讥评,作者从不申辩,因这大致符合事实。 E.有信仰又多怀疑对立统一地存在于北大人身上。 10、谈谈你对第⑶段中“在规矩与个性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的理解。 5、3分 谈论北大,纯属“业余爱好”。不想将自己的思路与职责定位为“宣传北大”,既引以为傲,又保留自我反省乃至批评的权利与义务;将北大作为思考当下中国教育及思想文化状态切入点。(只答:谈论北大,纯属“业余爱好”。得1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17~21题(17分) (苏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①。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②以守,卒全其城。 (《宋史·苏轼传》) 注释①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②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⑴尾属于城( ) ⑵吾侪小人( ) ⑶轼庐于其上( ) ⑷卒全其城(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⑴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⑵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19.与“吾谁与守”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B.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唯才是举 D.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20.苏轼在洪水泛溢“城将败”之际,采取的措施有(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⑴ ⑵ ⑶ 21.从本文可以看出苏轼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3分) 17. ⑴连接⑵我们这些(辈)人⑶造房,搭草棚⑷ 最终、终于(本题4分,每小题1分) 18. ⑴我在这里,(虽然)洪水冲垮了(曹村),也不能毁坏(徐州)城。(2分) ⑵洪水将使我城受害(毁坏我城),事情很危急了,(你们)即使(哪怕、即便)是禁军,也将替我尽力。(3分) 19. C(2分) 20. ⑴驱使富民回城,稳定民心⑵筑堤护城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如调动军队,分堵守护,身先士卒,亲临一线等)(本题3分,答到一点给2分,答到两点给3分) 21.临危不惧、以身作则、善于指挥、足智多谋、公而忘私、亲民爱民等。(本题3分,答到其中三点给3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4-28题。(共11分) 二十四诗品①小序 清·杨廷芝 诗不可以无品,无品不可以为诗,此诗品所以作也。 予总观统论,默会深思,窃以为兼体用,该内外,故以雄浑先之。有不可以迹象求者,则曰冲淡。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曰纤 ,不沉著,不高古,则虽冲淡纤 ,犹非妙品。出之典雅,加以洗炼,劲健不过乎质,绮丽不过乎文,无往不归于自然。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豪放无边,则空天而廓宇。品亦妙矣,品妙而斯为极品。 夫品固出于性情,而妙尤发于精神,缜密则宜重宜严,疏野则亦松亦活,清奇而不至于凝滞,委曲而不容以径直,要之无非实境也。境值天下之变,不妨极于悲慨,境处天下之赜 ,亦有以拟诸形容。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飘则高下何定,逸则闲散自如。旷观天地之宽,达识古今之变;无美不臻,而复以流动终焉。品斯妙极,品斯神化矣。 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品之伦次定,品之节序全,有品 ,亦于言而可以知其志。诗之不可以无品也如是夫! 【注】①二十四诗品:是唐代诗论家、诗人司空图,字表圣(837—908)的论诗专著,简称《诗品》。其中把诗歌的艺术风格和意境分为雄浑、冲淡、纤 、沉着、高古、典雅、洗炼、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等二十四品类,每品用十二句四言韵语来加以描述。②赜:深奥,奥妙。 24.作者认为《二十四诗品》“以雄浑先之”的原因是“ ”,而“冲淡”“纤 ”“劲健”“绮丽”都是以“ ”为基本原则。(2分) 25.对下面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亦有可以色相见者,则日纤 ——诗的品格若是以“纤 ”为特色,则诗中描写的景象和色彩就非常突出。 B.含蓄不尽,则茹古而涵今——如果“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那么诗歌之品就属“含蓄”,其妙处在于不著一字,尽得古今风流。 C.超则轶乎其前,诣则绝乎其后——只有超越前人,不受前人的束缚,才能使诗的品格到达超然肆意又让后人难以企及的佳境。 D.廿四品备,而后可与天地无终极——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 26.根据“小序”所言,下面对唐诗之品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峨眉山月半轮秋,隐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李白《峨眉山月歌》)——自然 B.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清奇 C.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冲淡 D.梁园日暮乱飞鸦,极目萧条三两家。庭树不知人去尽,春来还发旧时花。(岑参《山房春事》)——绮丽 27.从文中两句划线句看,作者旨在强调“诗有品”的重要,但全文大部分内容都在表达自己读《二十四诗品》的感受,如果在末段空缺处填入一句正面阐明作者态度的语句,可以填入的是 。(2分) 28.本篇小序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清选择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3分) 24.(2分)兼体用,该内外 (1分)自然(1分) 25.(2分)C(无“不受前人束缚”之意,此处超诣是超然洒脱之意) 26.(2分)D(A.合乎“自然”,舟行于月夜江中,与山水浑然一体,如自然造化之涌现,而无一丝人工斧凿之痕迹。B.合乎“清奇”之美,人烟灭绝,江寒雪白,反映了清奇高士的心灵世界。C.诗意冲和淡远,优游不迫。D.应对应“含蓄”,诗中未有感慨而今古兴亡、盛衰无常的感慨自在其中,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既是“文已尽而意有余”之意,亦即“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27.(2分)原文为“则有品而可以定其格”(有品则有神韵/有品则具意境/有品则气韵具) 28.(3分)角度一:骈散结合,富有气势,华美流畅,有韵文之韵律节奏; 角度二:将诸多《二十四诗品》中的品名融于“小序”中,运思巧妙,荟萃司空图各种美学品格于一文,语言精练贴切,使小序也富有神韵。(角度1分,结合语句阐释2分) 补充角度三:从修辞角度,分析对偶排比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也可。 二十四诗品小序(清·杨廷芝)【意译参考】 诗不可以没有品位(品格),没有品位不能成为诗,这是《诗品》写作的原因。 我通篇阅读其论,默默领会深深思考,私下认为,因包含万物又超乎一切言象之外,所以把“雄浑”列在首位。那些不可以依循其形而寻的冲和淡宕就是所谓的“冲淡”。也有可以从色彩和形貌可见韵味的,那就是“纤穠”,(但是如果)不深沉稳健,不高格脱俗,那么即使有冲淡纤穠之意味,还不是佳作。诗意典雅,又洁净精纯,充实强健不盖过诗之内容,光彩夺目不盖过诗之形式,这无不是要归于“自然”。含蓄不露语意不尽,(是因为)包含古今;豪迈放纵,意气无边,(是因为)胸怀天地。这样的品格真是美妙啊,品格美妙这就是诗中极品。 品位来自性情,精妙来源于精神气质,缜密则是又有真迹可寻又有理可微会,疏野则是既任性松弛又率无拘束,清高奇绝又不至于诗意凝结,百折千回幽深不容直遂,总之没有不是表达真情和揭示实理的。处于天下之变革之时,诗意则有悲痛感慨之品,正遇世间深奥之妙,则可以用具象声形来捕捉神妙。超然放纵不同寻常,是为超诣,飘逸则是情思飘扬,凌云神怡。旷达是心胸宽广,淡看欢歌忧愁;所有最美的意境韵味都能达到,因而又最终以“流动”结束。品位到这样真是妙极之至,神化之至。 能够品味这二十四品,则仿佛可以获得与天地一样长久的精神了。品位之高下得以确定,品位之先后可以全面,因此有品味则可以确定诗的品格,在诗中也可以明白其志趣。诗歌不能没有品格就像这样! 【作业】 1、填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共6分) 【注】任选6空,超过6空,依序按前6空计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2)吾师道也, 。(韩愈《师说》) (3)所恶有甚于死者, , 。(孟子《鱼我所欲也》) (4) ,留恋处兰舟催发。(柳永《雨霖铃》) (5)为政以德, ,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 (6)凄神寒骨, 。(柳宗元《小石潭记》) (7) ,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8)竹喧归浣女, 。(王维《山居秋暝》)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共9分) 题西溪无相院 [宋]张先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 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 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2.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善写影。这首诗多处写到“影”, 有明写,有暗写。请写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 ”“ ”。(2分) 3.下面对这首诗赏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由远及近,先从大处落笔,展示西溪天光水色,浑融一片的气势;接着写临溪的屋宇明丽清静,仿佛平卧在水面上,呈现了一种安宁悠闲的景象。 B.颈联照应题目“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写出无相院是个离俗之境;以人行鉴中表现由静到净的过渡,几乎达到“心与境寂”的禅悟境地,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C.尾联显出这首诗的奇巧之处:先突出西溪妙境的原因,后又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余味悠然,令人产生美妙的想象。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了一种高妙情致。语言清丽,境界 阔大,寄寓了诗人摆脱尘俗的人生渴望。 4.请自选角度,对诗歌颔联是怎样写景的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4分) 1.(1)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2)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故患有所不辟也 (4)都门帐饮无绪 (5)譬如北辰 (6)悄怆幽邃 (7)盈盈一水间 (8)莲动下渔舟 2.(2分)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3.(3分)D(错在“境界阔大”) 4.(4分)角度一: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呼应了第一句中的“清”字。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 角度二:也可以从诗人善于捕捉极细小而不易察觉的物象,“浮萍破”是水上微风初起所致,一个“破”字,寓动于静,体物入微。下句小船归来时依稀听到由水流带出的两旁草动的声音,以声衬静,表现了环境幽静。(明确角度及所写之景2分,作用2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