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沈阳家教网![请登录] [免费注册]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闻资讯 > 成功案例 > 正文

高考文言文中的说明文/议论文

发表日期:2020-9-13 作者:沈阳家教网 电话:159-4009-3009

第一部分:说明文

说明文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不是很高,但是往往难度较大,专业性强,比如08年的第二篇文言文就是结合中医来写的。要注意说明方法,同时也注意概括能力的训练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于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于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于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蕊干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选自《岭外代答卷八《花木门·桂》,《岭外代答》为南宋周去非在淳熙五年(1178)任桂林县尉时所撰写的笔记。《岭外代答》只有钞本流传,收入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后有《知不足斋丛书》钞本。

1.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

⑴取未放之蕊之 (       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云 (    

2.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2)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3.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

 

 

4.联系全文,概括桂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5.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

 

 

第二部分:议论文

1、议论文是比较难的,经常出现在文言文部分的第二篇。

2、议论文常常是跟某些具体的文体结合在一起的,要注意复习高中课本上涉及到的论说类的文言文文体。

3、把握论点、论据。注意标题的重要作用。

4、了解一定的中国古典绘画、书法等,有时候会涉及到画论、诗论等特殊的内容,难度比较大。

【例一·乐论】

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乐必发诸声音,形于动静,人道也。声音动静,性术之变,尽于此矣。故人不能无乐,乐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纶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①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而已矣,不使放心邪气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②也。

  是故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在族长乡里之中,长幼同听之,则莫不和顺。在闺门之内,父子兄弟同听之,则莫不和亲。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故听其《雅》、《颂》之声,志意得广焉。执其干戚,习其俯仰诎信,容貌得庄焉。行其缀兆③,要其节奏,行列得正焉,进退得齐焉。

     故乐者天地之齐,中和之纪,人情之所不能免也。

     (节选自《史记·乐书第二》)

 [] ①廉肉:乐声的低沉短促与婉转圆润。②方:原则。③缀兆:指古代乐舞中舞者的行列位置。

     23.《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1分)

     24.本文认为,音乐的外在表现形式是                。(2分)

     2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音乐的产生源于感情的自然流露。

     B.人们的感情变化可以通过音乐表现出来。

     C.音乐应足以使人快乐,但不能流于形式。

     D.音乐节奏可使舞者动作整齐、进退有序。

     26.作者认为“乐”能带来“和”。“和”具体表现在(3分)

        1                                                     

        2                                                     

        3                                                   

     27.统治阶级企图把《雅》、《颂》确立为音乐(诗歌)的典范,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3 分)

 

 

 

【例二·政论】

六国论(节选)

                                   []李祯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兵连祸结,曾无虚岁。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其必不尔矣!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注:刘:杀戮。

24文章第二段中说六国“皆欲为秦所为”,具体指的是              。(2分)

25.对“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那些后世讨厌秦国的人,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残暴吗?

B.后世的人憎恶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秦国的残暴和邪恶吗?

C.那些后世的人讨厌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力吗?

D.后世的人憎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的暴政吗?

26.从文中看,苏洵、苏辙以及作者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用自己的话概括)(3分)

苏洵的观点                   

苏辙的观点                   

作者的观点                   

27.对本文写作特点的分析,下列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本文开头用苏洵、苏辙的观点作为铺垫,借此引出自己的议论。

B.本文的主题是在六国为秦所灭和秦朝速亡的历史事实上揭示出来的。

C.本文在观点上与“宋二苏氏”的观点针锋相对,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

D.本文在论证过程中以说理为主,用例则以概括性的事例为主,较为简洁。

28.作者在阐述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时,用了一个“帝”字;在结尾阐述六国自存之道时,用了一个“王”字。结合本文的内容,简述这两个字内涵上的区别。(3分)

 

 

 

【例三】

杂 说

罗隐

    之与瓦砾,其为等差,不俟言而知之矣。然壁者,虽丝粟玷,人必见之,以其为有用之累也;为瓦砾者,虽阜积,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是以有用者丝粟之过,得以为迹;无用者具体之恶,不以为非。

亦犹镜之与水,水之于物也。泓然而可以照,镜之于物,亦照也。二者以无情于外,故委照者不疑其丑好焉,不知水之性也柔而婉,镜之性也刚而健。柔而婉者有时而动,故委照者或摇荡可移;刚而健者非缺裂不能易其明,故委照者亦得保其质。

【注释】①璧:一种玉器。  ②丝粟玷:丝粟,细小。玷:瑕疵,缺点。  ③阜积盈:阜,山。 甍,井。  ④具体:全体。

 

22.第一段以“珪壁”比喻                ,以“瓦砾”比喻               。(2分)

23.对“为瓦砾者,虽阜积盈,人不疵其质者,知其不能伤无用之性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2)

A.些瓦砾,即使堆积如山,人们不会非议它的本质,是因为知道这不能妨碍它无用的本性。

B.那些瓦砾,虽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嗤笑它的本质,就在于知道这不能改变它无用的事物。

C.那些瓦砾,虽说堆积如山,人们不会指出它的本质瑕疵,是因为知道这不能损害它无用的本性。

D.那些瓦砾,纵然堆积如山,人们不会嘲讽它的本质缺点,就在于知道这不能伤害它无用的事物。

24.分析第二段中镜与水的异同。(4分)

(1)相同点:                                                                         

                                                                                  

(2)不同点:                                                                         

                                                                              

25.从句式的角度赏析第②段中的画线句。(3)

                                                                                         

                                                                                  

                                                                                

26.概括两段文字的观点。(2分)

(1)                                                                               

(2)                                                                              

 

 

 

 【作业】

夫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故人之文武茂异,取名于此。

是故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此其大体之别名也。若校其分数,则牙则须,各以二分,取彼一分,然后乃成。何以论其然?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則说不行。胆力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立。是故英以其聪谋始,以其明见机,待雄之胆行之。雄以其力服众,以其勇排难,待英之智成之。然后乃能各济其所长也。……故英可以为相,雄可以为將。若一人之身,兼有英雄,则能长世,高祖项羽是也。然英之分以多於雄,而英不可以少也。英分少则智者去之,故项羽气力盖世,明能合变,而不能听采奇异,有一范增不用,是以陈平之徒皆亡归高祖。英分多,故群雄服之,英材归之,两得其用,故能吞秦破楚,宅有天下。

22、(2分)根据文意,最能概括本文所论“英雄”本质特点的成语是□□□□。

23、(2分)下列四种关系,能准确概括画线句所论“英”与“雄”关系的二项是( 

   A、相互对立  B、相互转换  C、相互依赖  D、相辅相成

24、(3分)根据文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相者一定是聪明秀出的人,但未必是胆力过人的人。

B、为将者一定是胆力过人的人,但未必是聪明秀出的人。

C、为相者只有通过为将者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D、为将者兼有了为相者的智慧就可以成为英雄。

25、 (2分)根据文意,项羽和刘邦虽同为“英雄”,其结局却不同,是因为项羽________

刘邦________

26、(3分)本文论辩很有特色,请从一个角度简要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