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经典,打好精神的底子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在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朱永新看来,阅读经典是学生们绝美的精神底色,是为人生大厦夯实最稳固的根基。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韦昊昱已经连续两届获得校级“好读书奖学金”,读书已是他学习生活的主要内容。“受父亲的影响,我从小就接触了一些文史、艺术方面的书籍。在研究生阶段,需要按照自己设定的方向展开学习,让自己读过的书形成知识树,有主干有侧枝,这样才能逐步发现前人研究的不足,从而有所收获和突破。”
在大学,经典研读已成为一些专业的重要内容。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本科生小林告诉记者:“我们专业方向的前三学期课程以经典研读为主,包括中国、西方的人文经典。中国经典方面,第一学期读《左传》,第二学期读《老子》《庄子》,第三学期读《论语》,于是逐渐找到了阅读经典的感觉,培养出了读书习惯和节奏,而且读书最好能结合生活体验来读。在感觉焦虑时,我就会想到《老子》‘重为轻根,轻为躁君’这句话,以此劝导自己不要急躁,积极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体验让我加深了对经典的认同和理解。”
“经典的阅读就是引导人们不断‘回头’顿悟的历程,它一直是人们通向心灵圣殿的重要方式,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独创性,并在其中锻炼语感。”阅读、讲座、行走、交流、写作,樊阳将课内阅读拓展到课外实践活动中去,探究文化的根源与脉络。
正如樊阳的学生所写:“那是属于我的思想成长和交流的黄金时期。在那里,我与竹林七贤相会,他们的做人风格至今影响着我;在那里,我得见文明古国繁盛的端倪,也一窥古代大地上重重争端背后的根源。正是这一席席精神的盛宴,让我记得思辨、自省……”
“以读书为引领,帮助学生打好精神的底子,为终身发展奠基,作为教师,是职责本分。”一直倡导名著阅读的人大附中语文特级教师于树泉深以为是。